在google+研發中心的牆壁上,有一副巨型油畫:波濤洶湧的大海上,一艘單薄的小船隨時有可能被海浪吞沒。

 

「我們需要一個開發代號,它要能表現出兩面性:不但是一個巨大的、可以讓我們航行到新領域、發現新事物的機會,同時也是可以讓我們葬身海底的大浪。」谷歌社交業務高級副總裁Gundotra這樣說。於是,google+被命名為「翡翠海」,不同於之前的Wave、Buzz抑或orkut,谷歌這次表現出的勇氣前所未有。

 

在Facebook已經擁有7億忠實用戶之時,社交網絡的遊戲似乎已然結束,即便google+以更恐怖的速度發展到1000萬用戶。google+採用的邀請模式前期可以「消費」谷歌龐大的用戶群體,而在後期,如果他們的家人、朋友不能「搬遷」過來,這樣的社交網絡又有何意義?當然,谷歌也有其最壞打算,大不了就做成一個極客的小眾社交網絡。

 

目前的google+更像是一個插件,它的「Circle(圈子)」是Facebook和Twitter一直欠缺的功能。Facebook的用戶關聯度更高,但必須雙方關注,否則就不能實現內容分享;而Twitter可以單向關注,但如果別人不關注你,就根本看不到你分享的內容。「圈子」可以人為地劃分很多種類,比如朋友、同事、曼聯球迷等,它有很強的關聯性,而且它的單向關注和Twitter恰恰相反,如果你關注了一個心儀的女孩,她可以隨時看到你的各種求愛信息,但你卻看不到她和閨蜜對你的評頭論足。

 

但在谷歌的定義中,google+遠不是一個功能的升級,施密特和佩奇在很多場合都把它當做是改變谷歌商業模式的利器。一開始,google+被定義成非開創性項目,完全是針對競爭對手的防禦性反擊,而這對不善於模仿的谷歌而言,是極其罕見的例子。但後來演變成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公司級戰略,尤其是佩奇重新出山的這三個月,他不僅把辦公桌搬到了google+的研發中心,還把KPI中有關社交的權重大大提高。

 

理想的google+應該是一個比Facebook更開放、更立體的平台,它首先應該完成谷歌體系內的互聯互通。比如你可以用Gtalk跟好友聊天,在google+上傳的照片會自動同步到Picasa相冊,而在Youtube上發現的視頻和用Chrome瀏覽的網頁都可以一鍵分享到自己的空間裡,當然,這一切都可以在Android移動終端上實現。

 

谷歌還有更大的野心。與Android走的路子一致,google+的標籤也是「開放」。谷歌不僅在申請蘋果的Appstors,而且還敞開懷抱,歡迎產業鏈上的各個合作夥伴,甚至是Facebook。谷歌的聰明之處在於總是將對手陷於不義之地,然後群起而攻之。

 

這一招似乎又奏效了,google+發佈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,谷歌的市值飆升了200億美元。有了這麼多錢,谷歌的下一步棋應該不難猜——繼續圈地。但很快它也會面臨Android的困境,在開放和封閉之間難以抉擇。

 2011-07-14 15:16:05 來源:中國經濟時報

arrow
arrow

    wiboy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